|
龙门吊技术到底难不难?为什么很少国家研制,几乎全球都用中国造龙门吊是什么?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,可能都是一脸茫然,但中国就是凭借这样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机器,垄断了全球80%的市场,使得国外也不得不依靠于中国制造。 龙门吊是门式起重机的别称,顾名思义是形状类似门的起重设备,是桥式起重机的一种变形,在结构上由门架、大车运行机构、起重小车和电气部分等组成。 它的金属结构像门形框架,承载主梁下安装两条支脚,可以直接在地面的轨道上行走,主梁两端可以具有外伸悬臂梁,应用于室外的货场、料场货的装卸作业。 门式起重机具有场地利用率高,作业范围大和适应面广的特点。既然如此,那它能发挥什么作用呢? 能发挥什么作用 现代船只的建造普遍使用分段建造法,尤其是万吨级货轮、油轮以及航母这类超大型船只,龙门吊则是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必须设备。 所谓的巨型总段造船法,其实就是在陆地工厂上,同时开建多个巨型分段,这些分段的重量根据船只总重,往往在800-1500吨之间或更重。 而想要把这些分段拼装成一艘船只的一部分,就必须依赖一种设备进行运输。传统的模块化运输车只能将,这些巨无霸级别的模块运至特定区域。 想要把模块运入特定船坞之内,就必须采用举重在8000吨以上的龙门吊,所以龙门吊的主要应用场合是海工领域,也就是造船业,是船只装配过程中的一大利器。 在目前,龙门吊主要有两个用途。一是在码头上进行船只与陆地之间货物的搬运,另一个就是应用它巨大的起重能力进行船舶的建造。 那中国的龙门吊技术,又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呢? 中国如何做到的世界第一 中国对门式起重机的研发,跟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。随着中船龙穴、舟山金海湾、太平洋集团扬州大洋等,大型国营和民营造船基地的建设。 各大主力船厂承接的船舶吨位,从几万吨发展到十几万吨,年造船能力也达到上百万吨的水平,所以大型造船门式起重机的需求大幅度增加。 起重机的提升能力从600t上升到900t,跨度也从170米增加到239米,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宏华集团的宏海号,它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龙门吊。 总重14800吨,相当于两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,起吊能力2.2万吨,跨度124.3米,有50层楼高,可吊起400节高铁车厢,主要用于海上石油钻井平台、陆地整体制造、提升、运输和下水。 在宏海号仅竣工70%的时候,就吸引了不少国外客户慕名而来,其中就包括一座3.2亿美元的半潜式平台建造授予函,和韩国船东价值2亿美元的油轮。 建造一个起吊能力2.2万吨的龙门吊,中国工程师面临了哪些技术难题呢? 工程师面临的技术难题 首先,最难的其实是方案规划。国内外都没有建造如此大型龙门吊的范本,工程师只能借助以往的经验,摸着石头过河。 据宏华集团的股东张饵描述,在宏海号的方案设计上,负责人隋绍元及其团队共做了八个方案,反复对比技术、经济性等因素,修建难度如同建鸟巢。 另外,如此庞大的机器如何进行操控,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。 对此,工程师研发了变频PLC控制系统,通过遥控技术,在精准、方便控制起重机工作的同时,还可以减少机械的缓冲,延长起重机的寿命。 可是这个大家伙这么难以制造吗?为什么世界的80%都被中国垄断了,难道其他国家建造不出来吗? 为什么其他国家造不出来 其实不然,虽然巨大型的龙门吊难造,但是它本身技术含量并不算高。简单的滑轮原理和实地结合,就可以将龙门吊的构造分析得一清二楚。 所以中国的垄断并不是技术上的垄断,而是因为我国作为全球拥有港口、泊位和海上钻井平台最多的国家,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龙门吊内部市场。 有市场就有需求,相比之下,西方国家自进入新世纪以来,经济发展不断放缓,对于船舶制造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少,所以龙门吊的修建也逐步没落,这是中国蚕食国际市场最重要的原因。 另外,由于我国拥有完整的龙门吊产业链,设计的龙门吊技术精湛且物美价廉,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,外国花费高昂的人工费和成本去修建,远不如进口中国机械来的划算。 提到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,在2018年的时候,印度想建造P-17A护卫舰,由于不信任“中国制造”,拒绝了中国的龙门吊歌利亚,而选择了日本制造的塔吊。 但是日本制造的塔吊却因为禁不住大风,还砸坏了他们修建的护卫舰,印度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。 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中国的基建和科技的起步时间,都落后西方几百年。 从技术封锁到如今的自主创新,中国人凭借着坚韧和自强的精神,锲而不舍,一步一个脚印,向世界输出中国基建和中国重工。 如今,龙门吊已经成为我国的国际“工业名片”,中国正用行动向全球阐释着中国制造。 |